当前位置:首页 > 景区概况 > 周边景区 > 正文

土家十三寨

濯水景区    2017/8/8  来源: 本站

【字体: 】  【打印此文

十三寨女儿谷毗邻小南海4A级风景名胜区,距离小南海镇12公里,距离黔江城区42公里,交通便利。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这里不但是中国第一座土家族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吊脚楼群。沿板夹溪逆流而上到溪流发源地鸡公山脚,那一座座绵亘不断的青山,像神女、像情郎、像麒麟、像狮子、像骏马、像骆驼、像猴子、像凤凰……鬼斧神工;艺精巧夺,令人赏心悦目,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面寨,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土家民居群落,这便是十三寨女儿谷,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宜居村庄”、“中国首家土家生态博物馆”、“重庆十大避暑纳凉目的地”。

 

 曾经的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使其保留了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木结构吊脚楼土家民居、民风民俗、农耕田园、山水风光,构成了十三寨女儿谷特色。每寨居民少则十余家几十口人,多则几十家上百人。寨子布局以半包围品字形、全包围的四合院等形式交叉组合,十三寨保留了土家人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保留了土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能歌善舞,出口成歌,后坝山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下来的土家原始摆手舞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后坝石板老街、贞节碑、古神龛、清朝朝门牌匾、富甲一方大财主罗炳然老房子、古学堂等等很多文物古迹,印证着十三寨的历史繁荣。

  

顾名思义,赶集年代远古而得名,街面是用石头镶嵌的人字路,从清朝早年至1962年一直是政府驻地,属川鄂咽喉要道,市场繁荣,有传统的纺织、煮酒、榨油、倒锅、倒铧、打铁、制造烟墨等加工业,并设有猪牛市场,每逢三、六、九赶集,做各种生意和餐饮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现有民居70余间,29户人家,100余人口,主要姓氏为王姓,民族土家族,俗称“王半街”。王氏于嘉庆年间迁至安居落户,一直以勤耕苦读为家训,有一栋青砖白缝,飞檐翘角,古朴精美的四合院吊脚楼,石头大门,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气派的古建筑,至今尚存“重甲天下”的牌匾清晰可见。在明清科举时代,曾有进士2人,增生1人,大学生2人,也是反清首领王克明的居住。

   

现有民居70余间,29户人家,100余人口,主要姓氏为王姓,民族土家族,俗称“王半街”。王氏于嘉庆年间迁至安居落户,一直以勤耕苦读为家训,有一栋青砖白缝,飞檐翘角,古朴精美的四合院吊脚楼,石头大门,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气派的古建筑,至今尚存“重甲天下”的牌匾清晰可见。在明清科举时代,曾有进士2人,增生1人,大学生2人,也是反清首领王克明的居住地。

   

一、学堂寨

现有传统民居 5 栋,10 余户,50 余人,主要姓氏为王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主要历史名人有王文章(字斐然 , 号竹屿)、王文经、王文德三兄弟。学堂寨因身为进士的王文章设立私学而得名。所办学堂曾吸引过渝、鄂边区众多学子就读,其中,庚戌起义铁血英雄会首领温朝钟,黔江首富罗炳然等均是学堂寨私学弟子。这里的主要建筑为 6 栋吊脚楼木房,保持完好。原来的主要民居为四合院吊脚木楼,火灾前的学堂寨民居显得富丽堂皇,正房 11 柱 11 间两层两厢,雕梁画栋,黑漆银粉,极为气派。中堂右边第一间为王文章的书房,学堂就在旁边的正房里。大院前面是朝门,进院坝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桅杆和悬挂的帆旗,如今尚存两个直径约 50 厘米的旗磴,旗磴上“光绪二十七年恩进士主立”字样清晰可见。王文德(克明),与温朝钟、黄玉山等在这

里组建了革命武装团体“铁血英雄会”,并 1911年 1 月 3 日率众起义,史称黔江庚戌起义。起义失败后,王克明的妻子王杨氏继续带领起义军,最终攻克了县衙,建立了军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黔江的统治。

 二、熊家寨

现有民居 3 栋,10 来户人家,30 余人,主要姓氏为罗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熊家寨原著民为熊氏,熊氏家庭留下的只有一处“同治十年(1871 年)辛未岁中春立”的墓碑,碑文“故显妣熊母宋氏老孺人之墓”和与此坟并排埋葬的7处坟茔。现在这里多为罗姓土家族居民,170 年前从黑溪沟迁来此处居住。罗姓也曾是遍布板夹溪的大姓,与当时的黔江首富罗炳然家庭有族缘关系。如今熊家寨是土家族传统体育展示体验区,可以参与打陀螺、荡秋千、扳手劲、踩高跷、冲翘翘板、抵杠、抓石子、打水枪、武术等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此处还可以建设成为黔江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三、瓦房寨

现有民居 4 栋,9 户,40 余人,主要姓氏为罗姓、任姓、陈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瓦房寨首富户主罗时熙,这里因他盖起了当时当地最豪华的大青瓦房而得名。原民居为长 5 间四合院,有单独的马房和宽敞的坝子,另有外朝门,朝门上有牌匾。瓦房寨罗家院落后因为被火烧而衰落。现多为近代由两岸高山迁下来的苗民和土家族居民。这里如今是土家族山地农耕生活展示体验区。可以让旅游客见证农耕劳作等过程,观看薅草锣鼓等民俗表演,甚至可以体验驾牛犁田、薅草插秧、下水摸鱼等乡间生产生活,感受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四、女儿寨

现有民居 5 栋,12 户,50 余人,主要姓氏为陈姓、罗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因院落坐落在板夹溪边的台坝上,举目可见女儿峰以及《九公主报恩》等神话传说而得名,现为土家族传统食品制作展示区和餐饮服务区。这里的陈氏人家为江西省原九江府德安县太平乡“义门陈氏”后裔,唐昭宗赐立“义门”至宋,十九代同居共炊,鸣钟鼎食,百犬同巢。在一次 32 房分家中,他们以一套象牙雕刻的中国象棋为分散后陈姓子孙之证,每一房各持象牙棋子一枚,迁往全国各地,女儿寨陈姓便是其中一支。

五、摆手寨 (吕氏民居,重点文保单位)

现有民居 10 余栋,40 余户,110 余人,主要姓氏为吕姓、张姓、王姓等,土家族、苗族杂居。世居于此的吕氏,曾是罗家在板夹溪家业的管家。摆手寨重点民居吕氏民居是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这里的土家族人已经将摆手舞变成了他们的日常活动,夜夜高歌,逢节起舞而被称为摆手寨。这里是目前板夹溪居住人口最多的一个寨子,也是十三寨旅游综合服务区。吕氏民居为全木结构的四合院,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罗炳然祖父罗东海所建,有夹层楼板,用于专门收藏贵重物品。共 11 间正房,5 间厢房,5 间下厅房,窗户多为雕花窗。上厅曾为土王祠,中间宽敞的石坝子作为摆手堂。如今板夹溪的民间表演队,经常会展演摆手舞等土家民间歌舞。现摆手寨公路两边的居民多为从高山迁入的苗民。

六、何家寨

现有民居 8 栋,10 余户,70 余人,主要姓氏为何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何家大院均为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区。这里的居民传承着织锦、竹编、棕编、藤编、草编、麻编、织染、刺绣、挑花、剪纸、木雕、石雕、木刻等民间工艺。何姓系江西鹅掌大丘起祖,何氏祖先何正发在这溪边曾建有一处油榨房,小地名碾湾便由此得名。目前此寨定位为山歌发源地,建有山歌广场,作为山歌传习点,以“后坝山歌”为主要展示特色。

七、老熊寨

现有民居 17 栋,15 余户,50 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土家族。老熊寨原名张家坝,是板夹溪第一大姓张氏祖业。相传这个寨子上所有的人曾被一只大黑熊所救,为了感谢这只熊的救命之恩,张家坝于是改名老熊寨。

清代曾有一庙宇,叫圆铜寺,后来毁于一场大火。民国时这里曾建有后坝乡板夹溪堡国民学校,是后坝最早的村堡官学。如今这里的居民家里还收藏有祖辈早年读书用的书箱等物件,也留存了一些如《安安送米》《三孝记》《身世金箴》《祭文范本》等抄本,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八、张家寨(构檀王、范公亭)

现有民居 6 栋,8 户,30 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张家寨最老祖宅是张氏先祖张功选在乾隆年间修建,房柱、房梁用了多根楠木,窗花、中堂雕刻精美,建筑极为讲究。张氏后代现存“南极辉星”“稀龄双庆”“品登上国”等多块牌匾。均为当年四川、酉州等省州官员所赠。村落东边山脊上有一棵约 500 年树龄的高大枸檀古树,是板夹溪第一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树、构檀王,也称为“保佑树”,相传每逢板夹溪涨洪水,水涨到这棵大树就不会再涨了。

关于范公祠(亭)的位置,建议考虑在构檀王附近,方便景点集中参观和讲解,也可以根据景区景点分布所需确定位置。

九、龙须寨(酸枣王)

现有民居 5 栋,11 户,30 余人,主要姓氏为张姓,主体民族为汉族。龙须寨因山梁走向似龙形而得名,原为龙姓苗民世居之地,现多为张姓人家。房柱、房梁用了多根楠木,中堂还供有一清代神祖牌。在龙须寨主民居的大门上方有一牌匾,上刻“瑞映金童”,是张氏祖先张汉松在清咸丰九年生子后,整竹米酒时受亲友所赠。此处还有 3 棵相互依附的风水古树,分别是酸枣、岩柏和红豆杉,被当地居民当神一样敬奉。这也预示板夹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三大民族和谐共生。

十、周家寨

现有 16 栋全木结构民居,10 余户,70余人,主要姓氏为周姓、石姓、温姓,主体民族为土家族。周家院子的原住民是从老熊寨迁来的张氏。游客可参观、亲身体验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美食制作过程展示,将采摘的物品进行加工制作,享受各类土家菜式。在周边景点驻足参观,还可以在这一带举行小型野餐活动。目前此寨特色不够,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游客自由行时的走访参观点,不宜作为团队停留讲解。

十一、大湾寨

现有民居 6 栋,7 户,30 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主体民族为苗族,和旁边的向家坝是同一家族。李姓也是板夹溪的一个较大家族。这里现在是展示后坝农耕土特产的寨子。游人在此可参观土家民居,并依时令季节,可以开展果园摘果、果树领养种植等活动,还可在专人指导下于林间坡地采摘蕨菜、竹笋、金银花、山药等各种山野土特产。目前此寨特色不够,可作为深入研究的游客自由行时的走访参观点,不宜为团队停留讲解。

     十二、向家寨(桃花溪)

现有民居 11 栋,15 户,60 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主体民族为苗族。向家坝李姓人家祖居甘肃省东南部李家营,迁入此地后世代尚武,祖上四兄弟被人们称为金老大、银老二、铜老三、铁老四,金老大李方宣曾中武举人,铜老三打虎牺牲的故事广为流传。“李”在土家语中是虎之意,指虎多或藏虎的地方。老宅大部分被火烧,仅存中堂和一间正房,老宅多处使用楠木建造,屋内至今保存着多件楠木家具。老宅中堂门上还有气派楠木牌匾和对联,牌匾上书“望若景星”,木联为“俨如秋事正星柱下名家,望若景星真乃陇西世族”。通过地梁石、木头的巨大程度,可想见当年的辉煌。村落外面河边,曾建有一处油榨房,榨房曾经用过的碾槽、巨石尚存。寨前的桃花溪上有一座板夹溪里最古老的石拱桥。

十三、谈家寨(公母酸枣)

现有民居 20 余栋,10 余户,100 余人,主要姓氏为李姓、谈姓,主体民族为苗族。谈家院子由李家院落和谈家院落组成,是一个高坡苗寨。有李、谈、张、黄、彭等姓。整个院子以撮箕口全木质吊脚楼建筑为主,楼上人住,吊脚楼下多为牲畜圈舍。谈家的祖屋原为 3 间正房两边转角厢房吊脚楼,中堂外有 4 朵雕花窗,分别为“年年有余”、“喜鹊闹梅”“百鸟朝凤”“野鹿衔花”图案。旧时谈家有母系氏族遗风,是李姓祖婆当家,4代同堂,十分兴旺。现存房子多为近代新建,老宅只有 4 朵雕花窗户尚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