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是一种集体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黔江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但生性乐观豁达,安居乐业。在生产劳作之余,为消除疲劳,增加生活情趣,时常即兴而歌,乘兴而舞。弛名中外的摆手舞、竹梆舞、铜铃舞等富有群众性,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动作原始质朴,粗犷豪放,让人赏心悦目。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这是清代贡生彭施铎为描写“舍巴节”盛况而作的《竹枝词》。“舍巴”是土家语,意为“摆手”。舍巴节时,土家人身着彩装,祭祀祖先,拜八部神,表演茅古斯,跳摆手舞,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土家摆手舞源远流长,与土家先民的祭礼仪式及古代“巴人舞”有着渊源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各种文化因子,才形成了现在的土家摆手舞。摆手舞反映了土家人对神灵的敬畏和祖先的祟拜,对于现实环境的抗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摆手舞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在摆手堂举行,单日起,单日结束,由土老师带领,仪式非常庄重,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一般都有摆手堂,多为方形塔式建筑,雕梁画栋,正殿供有“八部大王”、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的塑像,堂前坝子宽阔,堂后茂林修竹,自然环境十分宜人。
摆手舞的特点,主要是双手在不超过肩头的部位摆动,膝盖随之屈伸。一般分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朴实大方,以锣鼓伴奏,节奏和谐,多表现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摆手舞有小摆手(文摆)和大摆手(武摆)之分,跳小摆手的时间为一天一夜,在各村寨举行,规模较小,一年一次;跳大摆手要进行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是十里八乡的土家人集中到某个摆手堂举行的规模较大的摆手活动,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如今,摆手舞的内容、形式,举办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活动的规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黔江的大众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随着音乐声响起,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各族群众自发地排好队形,跳起土家摆手舞。上至耄耄老者,下至蹒跚幼儿,无不翩翩起舞,如痴如醉。舞蹈动作优美舒展,让人目不暇接;队形变化有序,令人眼花缭乱。黔江的广场摆手舞活动,赋予了土家摆手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全新的文化内涵,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舞向全国,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