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区娱乐 > 民俗活动 > 正文

后河古戏

濯水景区    2018/1/15  来源: 本站

【字体: 】  【打印此文






濯水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期间,大批外地移民迁至濯水后,修建了禹王宫,以此联络湖南、湖北来濯水的商人乡亲,以壮乡威,并成为祭祀、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常年驻扎着来自湖南南戏和湖北汉戏的两个戏班子。同时,江西商人也带来了昆山腔。“汉戏与南戏相撞并与昆山腔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

之所以称为后河戏,是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组成了有十多人参加的濯水后河戏班子,被称为“人大戏”。从此,濯水后河戏正式出现。

“濯水后河戏唱腔分为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陈绍明说,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扣扣”、“尖子”、“哀子”、“垛垛板”等曲牌,多用于苦皮戏和悲壮戏;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三板”、“肖眼”等曲牌;上路含“倒板”、“一字”、“二流”、“四平调”、“南北杂”等曲牌。“三大类唱腔感情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悲壮凄凉。”

相关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

023-794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