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景区动态 > 正文

初中老师穿古装演戏 濯水后河戏后继有人

濯水景区    2018/1/25  来源: 本站

【字体: 】  【打印此文

“濯水后河戏后继有人了,我的担忧消除了。”1月18日,在黔江区濯水中学,濯水后河戏传承人、70岁的老艺人樊宣洪看完中学老师表演完后河戏曲目《天理良心》后激动不已。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m6EQVlDk9Cx0vMWSox5usjalKJmozhKVYF200vBW0FVPlbKHzFUuibIWD4QAvCq1LSESS13FomJmjmZ0BZDJe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百年古戏

“濯水后河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西昆山腔、川剧与黔江本地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樊宣洪说,后河戏的剧本、语言、唱腔、乐器、服装、舞台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后河戏唱腔分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锣鼓曲则有134种。专家认为,濯水后河戏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其艺术语言和音乐形象是很多地方剧种所不具备的,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

“受现代多媒体文化的冲击,加上当地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让濯水后河戏走入了传承的困境。”樊宣洪说,他12岁进入后河戏剧团学拉京胡,15岁考入原黔江县歌舞剧团,退休后,一直在后河戏剧团拉京胡,几十年守着一把京胡,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

樊宣洪说,眼下,在濯水古镇演唱后河戏的民间艺人只有13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40岁,濯水后河戏濒临失传,“我一直为后河戏的传承忧心忡忡”。

  

建传承基地

“濯水后河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我们决不能让她失传。”濯水中学校长吴志超说,要让濯水后河戏传承下去,必须从学生抓起,而要从学生抓起就要从学校入手,让濯水后河戏走进校园。

吴志超说,2017年10月,濯水中学得到区民宗委、文化委和濯水镇政府的支持,在学校建“濯水后河古戏”传承基地,并修建了室内排练戏台,配置了排练相关设施设备。同时,组建了16名老师的濯水后河戏传承团队,并聘请濯水后河戏的传承人传授技艺。待这16名老师掌握濯水后河的演唱技艺后,再去教学生演唱。“16名老师分别去传授,学演濯水后河戏的学生就越来越多,就能更好地传承濯水后河戏。”

  

掌声不断

“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当天,16个老师登台表演濯水后河戏《天理良心》。这是老师们跟着老艺人学习两个月后的汇报演出。

老师范真、邓永翠、文莎、杨再唱分别扮演樊老爷、樊太太、汪嫂子和樊小宝。伴奏的锣鼓、京胡等乐器一响,穿着古装戏服的老师一下就进入了剧情中。无论是唱腔、道白、还是动作、舞姿都很是到位。

“好!好!”当身穿长袍、口衔烟杆的长须樊老爷走上舞台,开口一唱,当泼辣的汪嫂子噼里啪啦报完菜谱,全场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观众席上的民间艺人、老师和学生还用手机拍摄,然后转发到朋友圈。

演出结束,大家还沉静在剧情中,回味无穷。

  

后继有人

“第一次上台演出,有点紧张,唱得不到位,动作也生硬,但总算是走出第一步,以后要多向老艺人学习,争取早日掌握濯水后河戏的唱功和表演技巧,然后再教授学生,让濯水后河戏后继有人。”扮演樊老爷的老师范真说。

“看到平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表演濯水后河戏,感到很惊奇,让我对濯水后河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要去学濯水后河戏,为濯水后河戏的传承作贡献。”濯水中学学生黄建生说。

“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濯水后河戏的失传担忧。看了老师们的演出,悬在我心上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濯水后河戏传人龚继明说。

“我们还要对后河古戏曲本进行整理,形成适合学生表演的校本教材,让这一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吴志超说。


 

相关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

023-794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