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幺姑传说》是土家族民间诗歌,流传于湘渝土家族聚居区,2009年,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很多人称《吴幺姑传说》为黔江版《孔雀东南飞》,它以叙事长诗的形式,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哀婉动人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新打船儿下渝都,渝都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姑一尺五。
吴幺姑,生得美,画眉眼睛樱桃嘴,赛过西天娥眉月。
吴幺姑,生得美,团团脸巴桃红色,好像黄瓜一包水。
吴幺姑,生得妙,眉毛弯弯一脸笑,说话恰像鹦哥叫。
吴幺姑,十六七,九村十寨媒人挤,王家也有媒来提。
王知府,生得狠,背到爹妈把媒请,媒人请到吴家门。
媒人上前说一声:王家与你开个亲,问你吴家肯不肯?
爹妈听了这句话,幺姑年小不分她,拿不起事来当不起家。
媒人上前说一声,王家是个有钱人,千斤担子我担承。
爹妈听了这句话,幺姑年小也分她,吩咐王家把香插。
王知府,计策大,八月十五把香插,九月十五就接她。
上一坡,下一河,又吹唢呐又打锣,轿子抬到屋角角。
轿子抬到吴家门,吴家爹妈好喜庆,当真王家是有钱人。
半夜梅花鸡公叫,媒人上前开言道:要你吴家背上轿。
上一坡,下一河,又吹唢呐又打锣,轿子抬到屋角角。
轿子抬到王家门,王家爹妈好喜庆,这个女儿好至诚。
这个女儿逗人夸,年纪小来主意大,拿得起事来当得起家。
幺姑来了半年多,左邻右舍没会过,会过对门杨二哥。
杨二哥,对门来,看见幺姑在扎鞋,这双鞋子卖不卖?
这双鞋子我不卖,屋里还有乖上乖,打开箱子取出来。
幺姑来了半年多,没有礼物送二哥,手上戒指抹两颗。
戒指拿在手板心,扎咐二哥两三声,丈夫是个小见人。
杨二哥,不通皮,戴起戒指下象棋,戒指落在棋盘里。
王知府,看到起,这颗戒指是我的。这是谁人送你的。
王知府你不怕丑,你也有来我也有,黑毛猪而家家有。
金丝打的银丝扭,我的戒箍大号头,金毛狮子滚绣球。
王知府,脾气大,牌不打来棋不下,骑起白马转回家。
王知府,气愤愤,拿起钢刀进竹林,楠竹条子砍几根。
王知府,气愤愤,回家就把幺姑问,你的戒指送谁人?
吴幺姑,设一计,戒指放在箱子里,我去找来还给你。
照起亮,点起灯,旮旯角角都找尽,找不出戒指活不成。
打一棍来问一声,你把戒指送谁人?找不出戒指打死人。
吴幺姑,设一计,戒指放在娘家的,我去找来还给你。
吴幺姑,气性大,轿子不坐骑白马,骑起白马跑回家。
幺姑走到朝门外,侄男侄女两边排,这回嬢嬢风吹来。
幺姑走到大堂屋,看见爹妈一场哭,王家嫌出这一步。
王知府,不放心,随后走来随后跟,随后跟到吴家门。
大梁不正二梁歪,中柱不正倒下来,吴家盘出这配怪。
爹妈听了这句话,拿起钢刀就要杀,则如这世没盘她。
上街找个王铜匠,下街找个李安钢,找个铜匠打钢枪。
刀子打起尺多长,粗石磨来细石荡,没见二哥出来逛。
杨二哥,好不苦,一刀杀得眼鼓鼓,幺姑看了一场哭。
——黔江汪增阳先生记
故事看懂了吗?
“渝都大船下黔州,黔州一家两夫妇,生下一女吴幺姑”,吴幺姑和下街的杨二哥情投意合,然而酉州来的王知府(王秀华)依仗权势,利用封建礼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走了吴幺姑。
婚后,吴幺姑一直难舍杨二哥。他们继续相好,吴幺姑将戒指送给杨二哥,事情被王知府察觉,残忍地杀害了这对真心相爱的人。吴幺姑与杨二哥的恋情败露后,王知府高举屠刀即将杀死她的情人。这时候,“吴幺姑,心气大,回家跪在踏板下,切叫杀我莫杀他。”杨二哥也不是孬种,他勇敢的站出来,“杨二哥,到王家,切叫杀我莫杀她。”
他们为爱情争相赴死,幻想以自己的死换回恋人的生。王知府决心杀死杨二哥,“刀子磨起半年多,到处打听杨二哥,总有一天跑不脱”。而杨二哥难舍情妹吴幺姑,冒着生命危险探望受尽折磨的吴幺姑,她怕情哥遭难,劝他“杨二哥,快点走,早点躲起莫停留,要死我在你前头。”最后两人一起发誓:“管他是死还是活,死活我俩一起过。”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儿女对爱情与生命的抉择,产生永久的魅力。这种古典爱情观,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武陵山民族儿女。
艺术价值
《吴幺姑》是一出哀婉动人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它以血泪控诉了封建婚姻和礼教,热情歌颂了武陵山区土家、苗、汉各族儿女追求幸福和爱情,对恶势力以死抗争的精神。是对“改土归流”前“只用山歌不用媒”那种自由恋爱的深情追忆,是那个时代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
《吴幺姑》不仅有真之为美,善之为美,还有她作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之美。
外貌描写:“吴幺姑,生得美,鹞子眼睛鸭子嘴,赛过西天娥眉月。
吴幺姑,生得美,团团脸巴桃红色,好似黄瓜一包水。”
心理描写:“幺姑进了王家屋,一日如把三年过,时时想起杨二哥。”
动作描写:“吹燃火,点燃灯,三间绣房都找尽,找不到戒指活不成。”心知肚明戒指已经送给杨二哥,却假意寻找,企图蒙混过关,表现她在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孤立无助的可怜境况。
个性化语言:“王志虎你不怕丑,你也有来我也有,黑毛猪而家家有。”
学术价值
《吴幺姑》不但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供我们研究民族的迁移、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习俗等。
是古代诗歌的活化石。它继承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文化传统,又吸纳了《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主要流传于黔江。《吴幺姑》的流传与其自身的内容便承载了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恋爱、婚嫁、世界观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同时,研究它的流传历史,还可以梳理出渝鄂湘黔各族人民迁徙的线索和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大致情况。
思想教育价值
《吴幺姑》教育着黔江一代又一代的各族儿女勇敢地追求幸福,忠于爱情。以现在的演唱艺人胡万华为例,他的父母十分喜爱《吴幺姑》,夫妇间常常共同演唱,致使胡万华耳濡目染,自幼将《吴幺姑》记在心里。胡万华的父母当年在马喇镇是人们公认的恩爱夫妻、一辈子“没红过脸”。胡万华与他的妻子也十分恩爱。
实用价值
以《吴幺姑》为素材,创作歌舞剧、电视剧、文学作品,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推动文化的繁荣和旅游的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