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舞《母亲的火塘》(时长7分54秒,演员阵容16人)
主要表现一位母亲的大爱,以及母子之间的温暖、亲情、期盼等,寄托母子深情。《母亲的火塘》获中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重庆片区一等奖,并入围全国总决赛。
2、苗族女子群舞《银色的山脊》(时长6分10秒,演员阵容18—24人)
展示月色朦胧的武陵山地区,山脊上身穿苗族盛装的姑娘们行走时的特殊美感。传达出武陵山区独有的民族特色、人文风貌,是一首苗女儿厚重的抒情诗。
3、群舞《黄杨扁担》(时长5分40秒,演员阵容13人)
根据渝东南民歌《黄杨扁担》改编而成,体现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人民以微笑面对生活,开朗爽直的生活态度。
4、土家族群舞《土家八宝铜铃》(时长5分30秒,演员阵容16人)
根据土家族“摇宝宝”改编而成,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动铜铃,铃铛啷响,悦耳动听。土家八宝铜铃通过祭祀、牵马、摆鬃、亮蹄、摇尾、抖虱、跳马等动作形态把土家族能征善战、粗犷豪迈的秉性进行了充分展示。也是土家人自娱自乐、喜闻乐跳的强身健体的健身方式之一。《土家八宝铜铃》荣获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传统舞蹈金奖。
5、土家族群舞《白虎神鞭赶太阳》(时长6分00秒,演员阵容24人)
展示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土家老调子,具有较强的土家族民族特色。表现土家族青年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白虎神鞭赶太阳》荣获第九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传统舞蹈银奖。
6、土家族女子群舞《美丽的西蓝卡普》(时长5分30秒,演员阵容16—20人)
土家语中的“西蓝卡普”是一种土家织绵。“西蓝”是“被面”,“卡普”即“花”,“西蓝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美丽的西蓝卡普》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土家族女子勤劳朴实的一面,歌颂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维族女子群舞《美丽的姑娘》(时长4分48秒,演员阵容8—20人)
一群如花似玉、多姿妖娆的维吾尔族姑娘身着盛装,跳着舞蹈翩翩而来。那勾人的眼神,那窈窕的身段,带你走进那异域风情。
8、土家族民俗表演《哭嫁迎亲》(时长6分29秒,演员阵容10—30人)
土家族的姑娘到了二八之时出嫁之前,都有哭嫁这一习俗,哭爹、哭娘、哭兄妹、哭舅舅、哭表兄妹等,表达对他们的不舍之情,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本节目通过舞台这一载体,将哭嫁迎亲的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与观众互动,让节目变得更加有趣。
9、双人舞《送郎调》(时长4分30秒,演员阵容2人)
以土家族民歌小调《送郎调》为素材,展现难分难舍的夫妻之情,整个节目凄美憾人,催人泪下。《送郎调》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节目展演荣获优秀节目奖,获重庆市第四届舞蹈大赛金奖。
10、男子群舞《山魂》(时长7分09秒,演员阵容12—24人)
渝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山高谷深,绝壁对峙。一群土家汉子,用一双肩膀、一根扁担,挑着大山的精髓,挑出了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11、女子群舞《风吹芙蓉》(时长7分02秒,演员阵容12—24人)
以渝东南土家族一位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农村老妇为原始素材打造的一个节目。大山里的女人纯朴、老实,家,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的整个天,一生只为对家庭、对子女的奉献。远远望去,犹如那芙蓉花般美丽,在风中摇摆,为了家庭,仍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