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期间,大批外地移民迁至濯水后,修建了禹王宫,以此联络湖南、湖北来濯水的商人乡亲,以壮乡威,并成为祭祀、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常年驻扎着来自湖南南戏和湖北汉戏的两个戏班子。同时,江西商人也带来了昆山腔。“汉戏与南戏相撞并与昆山腔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最初是土老师祭祀时的一种仪式舞,宗教色彩较浓,后经土家人不断改进、提高,形成了一种优美的舞蹈。这种舞蹈,参加者双手持八宝铜铃左右舞动拍打,随着舞姿的变化,铃声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其舞步一般按人字形路线来回舞动,单腿独立身子旋转,罗裙飘展,似孔雀开屏,引人注目。
板凳龙舞在黔江流行较广,是土家族群众的传统喜庆节目。每逢新春佳节,土家群众都喜欢玩板凳龙舞。在一根长板凳上用竹篾、彩布扎一小龙,由二人或三人手持板凳四只腿,一般是数条小龙一齐舞动,表演出左突、右冲、跳跃、俯卧、穿花、拜四方等优美动作,舞态雄壮快捷,高潮之时,只见群龙飞舞,不见舞者。
毛古斯是土家族的一种原始戏剧活动的名称,原意是毛人的故事,反映了土家先民原始生存状态。毛古斯是土家族在跳摆手舞的间隙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与摆手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傩戏也叫傩愿戏或傩堂戏。据有关史料记载,“傩戏”很早以前就在土家族地区流传。是在面具、歌、舞、道白等手段,装鬼扮神的戏剧元素基础上,逐步加入世俗的人物、情节和娱人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戏剧。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是一种集体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