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牛肉是黔江煨锅系列的代表菜之一,入口点点麻辣,在青菜的承托下,牛肉愈发浓香,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论是牛肉亦或是青菜都是平凡之物,但是味道却相当的不平凡
黔江鸡杂是黔江煨锅系列的代表菜,运用土家烹饪方式,用鸡肠、鸡肝、鸡心等鸡内脏器官为原料,并把鸡肉切成薄片,辅以土豆块、尖头泡椒、鲜葱等烹制而成,口味麻辣兼备,色鲜味美,醇香可口。黔江鸡杂用的泡菜,都..
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效。濯水绿豆粉用大米和绿豆为主要原料磨成浆,再用漏斗将其均匀地流到热锅上烫成丝状或块状,极具口感。
又名香草粑,用糯米粉面包馅心,外裹新鲜绿色粑叶,置旺火蒸制。其色洁似乳,味道香醇可口,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被称作三不沾叶儿粑,不可多得的天然美味绿色食品。
汤圆的一种独特的吃法。由炒过的黄豆粉拌芝麻、白糖等制作而成,沾满黄豆末和白砂糖后即可食用。吃时满口黄豆末香,兼有腊面饼的嫩软和白砂糖的甜蜜,其口味香中带甜、温润香糯。
将豆腐渣烟熏发酵,拌以苞谷面,晒干,制成豆酱粑。香浓可口,久存不变。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极佳,最能下饭。
先将糯米蒸熟后,置于一圆形的模具内,摊开晒干,便成为熟糯米团饼,再将其油炸,香脆可口,可贮藏在坛内,以备自家吃或待客,或作馈赠品。
将所有的菜都倒在锅里煮好,撒上辣椒,花椒,葱花,姜末等佐料,然后家人围着火炕吃饭。
用油炸花生米,核桃仁、黄豆、米泡、苞谷泡等,打上三四个鸡蛋,放入煮开的油茶内,味道鲜花,具山村风味。
将大豆浸泡、磨细,带渣煮熟,再放入切碎的南瓜叶或其他菜叶,制成懒豆腐,又叫“合渣”。是土家族的家常菜,常年食用。过去,土家族人基本生活以“(苞谷)面饭懒豆腐,草鞋家机布”为标准。
五香豆豉须春末夏初酿制。发酵时用黄荆轲叶子铺垫和覆盖;发酵后裹辣椒粉,配花椒、胡椒、桂皮、桔皮、茴香、藿香、生姜、大蒜,晒干。久存其味不变,其香不衰。
嫩苞谷用木炭火烧熟,香甜可口,外脆内软。往时,因怕影响粮食产量,多限于儿童食用;现今,小镇街头比比皆是,现烧现卖,一元一个。
洋芋又称土豆,曾是山里人的主粮之一,可做成多种食品。炕洋芋是一道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小镇多见用铁皮箱烤苕,或从大城市中传来。
旧时,农家多用土法加工魔芋。将鲜魔芋洗净,放在粗糙的石板上用力摩擦,磨成浆糊状;加上石灰水,让其适当凝结成形;再用石灰水煮熟,最后用清水浸泡,即可切成细条,炒成菜肴。
逢年过节,土家人户户打糍粑。在做好的糯米粑粑上,用上好木头雕成的模子,印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印印儿粑粑”。
杀年猪时,将鲜猪肉、老南瓜、萝卜等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招待乡邻,谓之“抬格子”。今有宾馆效仿,称之为“土家第一大菜”。
将大米煮半熟,拌以苞谷粉,用木甑蒸熟,做成苞谷粉夹米饭;俗称“金包银”。其色鲜亮,黄里透白;其味可口,松软清香。过去是农人改善生活的上品,现时为补食粗粮的佳肴。
此菜润滑鲜嫩、酸辣可口。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食用时切成小片放入凉水中再捞出,盛入容器后,将切好的大头菜、盐菜、酥黄豆、酥花生、葱花等适合..